注册  |  登录
声明

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德制造》打造同类题材新语态

2018-12-20 14:41:42    来源:人民网    

近日,由深圳广电新闻中心《直播港澳台》团队打造的五集系列纪录片《中德制造》在深圳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引发各方热议。播出至今,全网点击量超过600万。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发表署名文章,称赞该片促进中德企业合作,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教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徐佳宾在观看纪录片播出后,称赞该片“生动、平和、明理、大道至简”。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则表示,该片可在中德人文交流过程中,作为教学案例。

《中德制造》是一部聚焦当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系列纪录片。该片立足深圳企业实践,借鉴制造强国德国经验,以探讨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关系、标准与质量、制造者的匠心、供应链、职业教育等话题,讲述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从逻辑架构,选取拍摄对象,到叙述表达,《中德制造》都尝试应用平和、冷静的呈现方式,力求还原中德制造业真实面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案例。

差异化呈现 《中德制造》立体解读“工匠精神”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个人技艺的精湛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这是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最初的理解。但走访了德国大大小小十座城,采访了五十多位德国人,看了十多条生产线后,德国工人给了摄制组看待这个问题更多元的视角。

德国,人口8300万,拥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20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愈800家,位列全球第二,“德国制造”被国际市场视为高品质的代表。

在德国,被认可的“工匠精神”是在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下,分工明确的团队协作;在承认人的局限性后,提倡可以复制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不断追求向好的过程中,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中德制造》摄制组在德国大众集团总部汽车塔拍摄

工匠精神是可以拆分的工艺流程

大师难得,面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工匠精神究竟该如何体现呢?

工业社会,大批量生产,不同于单打独斗就能完成产品的手工作坊,精湛的个人技艺固然难能可贵,但要想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高品质,还需要可复制、能传授的工艺流程和标准规范。

这一点,深圳一家无人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深有体会。他们曾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赴德国学习碳纤维加工工艺,《中德制造》摄制组也进行了跟拍。

他们的领队叫刘鹏,从碳纤维刚刚涉足民用领域开始,他就从事相关技术研发,在这个行业已经16年了,是一个老师傅,也是标准技术男。有一次,摄制组向刘鹏核实目前中国开展碳纤维相关领域生产的企业总数。两天后,他发回了一张数据表,里面详细整理了每个省有多少家企业从事相关生产。带着这样的严谨和细致,他到了德国,德国师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是让他有了更多思考。

在德企车间里,放着摇滚乐,员工纹纹身、涂美甲,都很年轻,与想象中一丝不苟的印象差别很大。但这家企业却是碳纤维加工细分市场的翘楚,空客、保时捷、布加迪威龙等世界知名品牌的碳纤维部件都出自这里。

《中德制造》摄制组记录刘鹏等六名深圳企业技术人员赴德学习手机

《中德制造》:怎么评价德国师傅?

刘鹏:在骨子里面他们(德国工人)不愿意多投入一分钟去工作。按中国的标准来讲,他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工人,但是按质量的标准来讲,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岗位工人。

《中德制造》:在德国学习期间,师傅们哪一个工作细节给你留下最深印象?

刘鹏 深圳一电科技员工:制造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刷离芯剂。在德国的工业技术里面就要求,刷离芯剂要刷五遍。横刷一次,竖刷一次,左右交叉再刷一次,静置之后还要刷一次。他们就确保产品成型之后,完全可以脱模,在我们中国国内,我们的一些作业人员,不说刷五遍,刷三遍可能都没有太多的耐心。

《中德制造》:你认为“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区别最大的点是什么?

刘鹏:中国制造是讲究结果,过程很少有太多的追究。但是德国制造,是讲究每一步的细节,每一道工作的要求是很清楚的,那你每个细节掌握了,按照要求做到了,你的结果是摆在那里的,不用去看它的结果都是好的。

与技术共舞 机器人也有“匠心”

科技更迭快速的时代,“匠心”能否更加多元和包容?

与欧洲很多国家的制造业追求时尚和奢华相比,德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文化,追求的首先是精密、安全以及耐用性,所以承认人的局限性,是德国制造业的重要理念。人会犯错、会疲劳、人的稳定性和精细度都有极限,人的工匠精神就需要工具来延续。

《中德制造》摄制组在全球三大顶级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之一的库卡公司采访时,他们的全球营销副总裁安德烈斯·鲍尔表示,其实,机器人也有匠心,在现代工业中,它们的匠心也就是人类追求打造好产品的初心。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代表着它所打造产品的精密度提升。

《中德制造》摄制组在全球顶级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库卡公司车间拍摄

《中德制造》:您如何评估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安德烈斯·鲍尔:机器人比我们人类更加精准,因为他们有侦测系统以及机械手臂,所以他们可以达到0.004毫米的精确度,就像我们的头发,比我们头发还细。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特别是重复动作更易出现误差,因此,批量生产时,人和机器协同工作才能最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机器负责枯燥危险的部分,工人则控制机器和处理更需要创造性的环节。

《中德制造》: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进行工作,您来自顶级机器人企业,怎么看这个问题?

安德烈斯·鲍尔:人类是不能被取代的,我们的本质就是喜欢探索新的事物,这不是机器人的任务或想法。我们能这么做,并且会这么做,但我们会用技术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些工作,探索新事物,这是背后的想法。

《中德制造》:您觉得怎样的匠人才能保持德国制造的优势呢?

安德烈斯·鲍尔:要保持德国制造的传统优势,我们需要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就是用最好的机器生产最好的产品。

匠心是创造而非简单重复

追求工匠精神,该如何磨砺匠心呢?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近几年,这句鸡汤文经常在社交网络上流传,试图安抚且规劝人们内心的浮躁,但往往省略了更为重要的后半句,“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人们喜欢用时间去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一辈子只做一个杯子、花费数十年打磨一件乐器,时间的概念被充分放大了。可是,如果一辈子只是简单重复地做一件事,能达到的只是熟练工。

“独具匠心”,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创造性和独特性。因此,追求“匠心”,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工艺背后,少不了的是创新。在一家拥有356年历史的制笔企业里,《中德制造》摄制组采访了首席执行官阿克塞尔·马克思,在他看来,企业能历经百年,首要的就是创新。即使是铅笔,这样看似技术十分成熟、几百年也没有太大改变的产品。

实际上,这家企业就是靠着给石墨条装上木套的创新而诞生的,随后300多年里,一代代技术人员又在如何让铅笔书写顺滑、不易折断上下功夫,从铅笔到彩色铅笔,不断追求好产品。

《中德制造》摄制组在拥有356年历史的制笔企业施德楼拍摄

不仅强调个人的修为,更增强团队的效率,制造者们拥有共同的追求,就是打造更好的产品。在多元视角下,中国制造者正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不断实践并丰富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擅于采写国际时政 主创团队以冷静平和见长

《中德制造》的总导演陈红艳,执行导演池薇,分集导演缪孟晴、丁蓁蓁、王瑜、王玟玮等主创人员均来自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这是一个多年来深耕国际时政新闻报道的团队,报道风格以冷静、客观、平和见长。2015年起,团队开始尝试制作纪录片。《赤子功勋——华侨抗战纪实》《共赢海上丝路》《深港同舟二十年》《中德制造》,该团队基本保持一年一部精品的节奏,为观众奉献值得纪念或深思的影视佳品。

11月28日至12月26日,深圳卫视每周三晚9:35播出纪录片《中德制造》。该系列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30分钟,分别为《基石》《质量》《制造者》《供应链》《双元制》。(缪孟晴)

[责任编辑:李莹]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