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钱学森之问”再思考

2019-06-03 11:53:27    来源:华讯新闻    

还记得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的说:“这么多年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接着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培养出大师了吗?

当钱学森提出这一问题时,我正在读中学。如今在思考提这一问题时,我已经是执教五年的教师了,对于钱老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诚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自然科学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从综合能力上看还是相差甚远。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所在的学校是地处秦巴山深处的一所乡镇学校,最近几年学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硬件和软件都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环境美化了,教室设备现代化了,各个功能室一应俱全,专业老师也基本配备完全,就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用心学习的学生是越来越少,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差。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生学习功利性过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应该是在“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全面发展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如下些问题:一是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则那门学科就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反之则不然;二是学生认为哪门分数多那门就越重要,就努力学哪门,反之则认为简单易学甚至轻视;三是唯分数论,学生只管考高分,能否操作则很少思考,包括有的老师都认为你只要考高分,上名校就行了而很少关心学生是否能实践运用、是否全面发展。导致很多学生成了理论的高手,实践的矮子;只知文不知理亦或只知理不知文。

其二,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孩子很难有个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就我校学生而言总数四百九十人其中单亲家庭占百分之三十,这里面养成教育和成绩好一点的占百分之七;而双亲家庭占百分之五十八,其中养成教育和成绩好一点的占百分之二十三。由此比例可以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完整的家庭,另外我们还发现,孩子各方面越好的家庭教育水平也越高。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处理一些学生,其中因为家庭教育缺乏,父母欠缺沟通或则长辈过于溺爱等原因的占大多数。

其三,教师想法过多,难以静下心来立德树人。教师收入本不算高,加之所处基层。特别是青年男教师们就很难安静下来教书育人。一则是教师调动频繁,为了离开基层或则教育行业,不是拿钱就是找关系亦或靠自身能力快速调动。学生来不及适应老师就变了;二则是考公务员,最近几年社会上考公务员的风气十分盛行,很多教师也在积极认真参考,真成了流水教育,铁打的官衙。人往高处出走是对的,但相对于今天的社会现象,教育行业成了考不上公务员之后的选择,这正常吗;三则是将教师职业作为第二职业,没有统计过全国将教师作为第二职业的比例,因此只能说部分教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有其它职业。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当然不排除有那样的人,但这样能安静下来立德树人吗?四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加强,要培养出大师首先要求教师在自身要“身正”“学高”。如今的教师地位远不及以前,打开网络有关教师的道德败坏是少数吗?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职业的荣光可与教师相比,但教师不单纯、不静下心来立德教学何谈培育大师!

其四,浮躁的社会环境,让教育不得安宁。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日新月异,这对教育行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吧,每个月都要接受多次这样或那样的检查。曾有一位爆红网络校长说“学校每天要接受这个部门或者那个部门的文件,学校的工作就是不断落实各个文件,我们该听谁的?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怎样正常开展?”。另外,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学校的排名,这些排名并不是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学者、科学家,而是培养了多少干部、董事长、明星,更为甚者把捐款作为纪录不断刷新,不断宣传。我认为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小学是靠文化、精神在发展,而不是物质。当然教育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多了教育就浮躁了,应该说物质越多教育也越发展,文化也就越繁荣。然而我们见得更多的是教育是在为了物质而物质。还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经济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读书与不读书同样能过上好日子。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网络上都很少看见为了读书而“发愤图强”“衣带渐宽”,也很少再听到“读书改变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精神追求了。社会上崇尚读书的风气也日渐衰落。

这就是我几年教育的感受,不说培养出大师,就是综合来看各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都越来越少。最近看了一篇关于《清华“钱班”十年砥砺 钱学森之问找到答案了吗》的报道,在十几年前有的学校就开始着手实践培养大师,到现在这些培养者和被培养者不可不谓社会的精英,但能否与民国的教育相比呢?当然这不是否定他们的教育成果,因为这一教育过程还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但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并不是靠大学造就所谓的大师,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哪一个不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严格地走来,所以,我认为大学的精英化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方能造就大师。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大师而教育,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全与发展;但与民国那个动荡不安、无立锥之地、食不裹腹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何其有幸!但为什么就不能出超过那个时代的教育呢?(南江县天池九义校:刘小龙)


[责任编辑:赖慧宇]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