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马健做客《今日影评》 畅聊《绝杀慕尼黑》与体育电影

2019-06-12 11:4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2日电 回溯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的影片《绝杀慕尼黑》上映在即。作为国内院线难得一见的俄罗斯体育题材电影,《绝杀慕尼黑》已在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在内的先期点映场次中收获了大量好评。6月11日,体育评论员马健做客《今日影评》。曾作为男篮国手征战国际赛场、而今仍以解说身份活跃于篮球世界的他,将以专业的篮球视角全方位评析电影《绝杀慕尼黑》,同时畅聊国产体育电影路在何方。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主办方供图

超燃解说当年盛况 慢镜扫描绝杀三秒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苏联队在最后三秒钟惊魂逆转此前36年不败、实力坚不可摧的美国队。在《今日影评》节目现场,主持人蒋小涵也邀请马健回归解说本行,借当年比赛的实况录像带领观众朋友们回到激情燃烧的现场。“画面回到苏联队、美国队的决赛现场……比赛出现争议……最终判罚三秒钟……最后一攻!苏联准备发底线球,美国队全场紧逼……长传……绝杀!苏联人获得了这届奥运会的冠军……”马指导专业而激昂的解说,在带领《今日影评》身临其境的同时,也提供了信息量极大的篮球及历史知识。

电影《绝杀慕尼黑》对于这段史实的还原程度极高,尤其在还原“三秒绝杀”这一“名场面”时在镜头语言上做到了极致。马健向《今日影评》介绍,整个篮球场有26米长,为了在短短三秒钟完整展示金球入筐绝杀的技术细节,影片选用了“特别”慢的镜头。他继续指出,这个超慢镜头在关注比赛的同时也扫描着板凳席、教练席、裁判席及所有观众席,这些旁观者盯球的表情也定格似的解读着这场比赛的精华。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主办方供图

静默处理凸显情怀 向心情感激励人心

人声鼎沸的绝杀三秒钟,在影片《绝杀慕尼黑》中被处理为静止般的安静一刻。马健向《今日影评》表示,这个听不见任何喧闹的镜头,将物理时间三秒的短暂一瞬演绎为心理时间令所有人屏息的三分钟,整体给人一种伟大的质感。从自身运动生涯出发,曾经历过0.2秒被绝杀情况的马健对《今日影评》坦言三秒钟其实对于场上运动员而言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是片中那改写历史的三秒钟。在那一刻,运动员肩负起的是一个球队、一个国家,是为了金牌而战,足以燃起全球几十亿人的体育理想、梦想与情怀。

前苏联队夺冠的历史无法篡改,所以影片的结局其实在观众观看之前就已经知晓。可即便如此,为何它还能让大家看得热血沸腾呢?面对《今日影评》抛出的疑问,马健认为这部电影的魅力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一场奥运会比赛,其承载的内涵要比比赛本身大得多。马健继续向《今日影评》表示,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俄罗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刨除历史、民族情节及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电影本身在人物塑造层面也非常扎实,核心人物教练自身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但同时又能把无限的信心传递给球员,通过一种向心力反映着多重深化情感。

体育题材不拼速度 女排电影值得期待

体育,也许是最易凝聚人的力量的社会化表现。不过相比于体育赛事的全球瞩目,体育题材的电影却很难达到同样高的热度。近期,《乒乓》《中国女排》等国产体育电影项目也纷纷推出摄制计划。对于这些同样为大众熟知“结局”的影片,我们的电影人可以向《绝杀慕尼黑》借鉴到什么呢?对此,马健借《今日影评》栏目平台向我国的导演与制片人提出建议,即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也不要太追求速度。他表示,《绝杀慕尼黑》其实花了三年的时间去完善其中的运动细节,将演员都当做职业球员去训练,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万众瞩目的《中国女排》电影计划,马健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今日影评》表示,中国女排的整体辉煌要远远超过前苏联男篮在慕尼黑奥运会的胜利,我国导演应该拍出属于中国女排的真正辉煌与属于中华民族的女排精神。他建议影片可以参考《绝杀慕尼黑》的人性化表达方式,比如在塑造郎平角色时可以兼顾其家庭层面的母亲形象,在描绘女排姑娘时多多关注她们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后来居上的心理活动。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