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发现的恐龙进行复原。
图片来源:北卡罗莱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
提及恐龙,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霸王龙、梁龙等庞然大物。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琳赛·扎诺等研究人员报道了一个新的暴龙超科小型恐龙物种,该恐龙在白垩纪时期同类中属于体型最小的一种,它的发现填补了北美洲化石纪录中长达7000万年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2日的《通讯·生物学》期刊上。
众所周知,作为暴龙超科动物一员的君王暴龙(俗称霸王龙)是一种大型的顶级掠食者。但是,其它已知的暴龙超科动物在1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大部分时候都是小型的次级掠食者。虽然暴龙的早期化石纪录在亚洲较为完整,但是在北美洲却相对匮乏,这限制了我们对君王暴龙以及其它大型暴龙超科动物的主要演化事件的理解。
琳赛·扎诺及其同事在美国犹他州埃默里县发现了一个体型异常之小的、属于暴龙超科的恐龙化石。这个新物种的发现,将北美在白垩纪的暴龙化石纪录往前延长了1500万年,填补了此前跨越侏罗—白垩纪之交和白垩纪大部分时期的化石纪录空白。
研究人员估计成年的新种恐龙的体重仅为78千克,肢体长1.2米。他们对新种恐龙及其亚洲近亲的分析结果显示,暴龙超科在约1500万年间一直体型较小,之后在不到1600万年的时间内演化形成像霸王龙这样的大型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发现了比较多的暴龙超科动物化石纪录,尤其是这个类群的早期化石纪录,比如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侏罗世早期的冠龙,发现于我国辽宁早白垩世的帝龙和羽王龙等,但白垩纪晚期的化石纪录相对较少。北美的暴龙超科动物化石纪录是最多的,尤其是白垩纪最晚期的暴龙化石纪录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但相对白垩纪晚期,北美更早时期的暴龙化石纪录相对匮乏。
“在北美侏罗纪晚期有些暴龙化石发现,但白垩纪早期一直到晚白垩世早期有约7000万年的空白。”徐星说,空白期之后,暴龙化石大量出现。这一新发现就是出现在空白期,相对而言,亚洲在这一空白期则有不少发现,比如帝龙和羽王龙。
事实上,暴龙演化始于体型较小的动物,随后体型开始变大。到白垩纪早期已经开始出现巨型动物,但巨型暴龙类最终的繁盛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出现了前肢非常短小、只有两个手指,头颅巨大笨重等特征。
至于暴龙类大型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徐星认为,从暴龙家族中的霸王龙来看,它的生长方式明显不同于其它物种,惊人的生长速度是它们体型巨大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体型巨大的肉食性恐龙的出现和当时有许多体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龙的出现是相关的。(张梦然)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