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基金管理不能成“流量”生意

2019-07-29 11:16:22    来源:经济日报     

基金管理不能成“流量”生意
      小 舟

近日,部分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提出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已经进入申报环节的产品则需补充这一材料。随着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迷你基金大批出现,部分基金经理“挂名”问题正成为基金经理与基金销售之间越来越明显的矛盾。

基金经理“挂名”现象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多人共同“挂名”单只基金,但这些基金经理并非都参与基金操作,外界难以分辨实际操作的基金经理;另一种情况是,操盘人不具备基金经理资格,需由基金经理挂名。目前看,“挂名”现象虽然存在,但并未成为行业主流。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23日,正式运作的公募基金数量5587只,在任基金经理数量2022人,人均管理基金数量2.76只。单一基金经理制是主流(占比约66%),近3成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不到5%的基金有3位及以上基金经理。

之所以“挂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因为这门“流量”生意的好处显而易见。对于销售渠道来说,一旦有了知名基金经理“挂名”,基金产品销售时自带“网红基因”,更有可能成为“爆款”产品。毕竟,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已成为投资者共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知名基金经理“挂名”某些“濒死”的产品,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对于“挂名”的基金经理来说,“挂名”虽然不能直接管理产品,但能增加基金经理自身管理费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按照不同方式区分,多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或几只基金,的确有一定合理性。“老师”带“徒弟”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产品管理水平。但如果出现大批量、蓄意“空挂名”,则对行业和投资者危害巨大。投资者奔着明星基金经理而来,却买了“李鬼基金”,业绩自然难以保证;销售渠道虽然得到了短暂业绩增长,但长期必将因欺骗投资者而“露馅”;对于基金经理来说,长期被“挂名”可能影响在行业内的口碑和业绩水平;基金公司虽然短期内可能因“挂名”吸引到驰援资金,但对品牌和业绩长远发展并无多大好处。

要规范基金经理“空挂名”现象,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募基金过度追求资产规模、短期业绩、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不良导向,用相对长期的业绩和更科学的指标来重构行业评价标准,让“流量”生意没有市场,各方不再死盯着规模和短期业绩;其次,完善行业评级机构建设,让更多第三方机构参与到基金评价和筛选中来,帮助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剔除那些“空挂名”的行业“李鬼”;再次,站在大资管行业的角度,监管部门应出台更多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和统一行业资管产品的监管准则、产品管理方式方法,避免给公募基金太多压力,从长远、稳健、可持续的角度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