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未了的心愿

2018-11-28 13:17: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李德威在雪域高原上探矿。

李德威临终前写下的10个字绝笔——“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资料图片)

近日,教育部追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他学习。

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的热点。即便病情严重到需要隔离的地步,他依旧不断召集学生前来指导科研。

9月12日上午,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李德威再度从昏迷中苏醒,似有话要说却吐字不清,医护人员连忙递上纸笔。他颤颤巍巍写下两行字,见医生辨认不清,他又使尽全身力气花了10多分钟重写。没想到,这短短10个字竟成绝笔——“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两天后,5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想给妻儿说的话,到最后都没说完……

“我不怕死,只是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

“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德威曾对我说,‘我不怕死,只是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只是我对不起你们母子’。”说起丈夫李德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夏芳几度哽咽,“我一生救了那么多人,却没能救回他……”

李德威生前有一大夙愿,即通过大规模系统开发优质干热岩为我国发展取得热能。依托自己建立的干热岩系统理论,他锁定海南琼北地区作为干热岩重点勘查区。今年3月,该区钻探出超过185摄氏度的干热岩,引起业界轰动。

眼看着梦想就在眼前,无情的病魔却突然向他袭来。5月5日,李德威强撑着主持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作完报告后满头虚汗,再次住进医院,随后被确诊罹患罕见的嗜血细胞综合征。在病床上陪伴丈夫熬过其人生的最后一程时,夏芳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他很想活下来,做化疗、骨穿时从来不喊疼,大把大把的药二话不说就咽下去……”

“只要精神好一点他就开始工作,我们偷偷把电脑藏起来,他就发脾气……”

“不是不惜命,他只是更惜时……”

8月底,李德威执意从北京转院回武汉。“回来后我才发现,他就是为了方便继续带学生。”夏芳说,此时虚弱的李德威,完全不顾被外界感染的风险,两次把自己的科研团队召进病房开会。有一次刚吐了一盆血,短暂休息了一会,他转身又接着指导学生做研究。

“李老师嘱托我们一定要完成干热岩的研究。”在李德威进重症监护室前的一刻,大弟子刘德民见到了恩师最后一面,“他在与死神赛跑,一心想抓住最后的时间,安排好身后的科研工作。”

“他是少有的为了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28岁那年,李德威首次踏上青藏高原。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年都要奔赴这里开展地质调查,雪域高原彻底融入了他的生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地质学家都对青藏高原的理论研究感兴趣。但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唱主角的始终是外国人。”与李德威共事多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灿深知这位同行的内心情结。

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青藏高原被公认是研究地球科学的“最佳野外实验室”。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李德威踏遍了雪域高原的主要构造带。

“工作地点高寒缺氧,几乎都是无人区。他用双脚丈量茫茫高原,饿了只能吃干粮,困了就睡岩缝下,个中滋味常人无法体会。”刘德民感叹道。

1995年,李德威穿越西藏羌塘地区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潭。“我就想找牧民来帮忙。没想到,走进牧民的帐篷里,牧民不在,一只狼狗冲过来把我咬了。腿肿得很高,我在车里扯了块破布把伤口包了包,学生扶着我慢慢走了很远,才遇上一辆车……”旧日的录音里,李德威缓缓说道。

有几次遇险,刘德民也在现场:2000年,他们一起溜索穿越雅鲁藏布江时,李德威突然被卡在中间,悬挂在10多米高的江面上长达一个小时。还有一次是在可可西里野牛沟,大家误入牦牛群,因为李德威穿的是红色外套,顷刻被野牦牛包围。千钧一发之际,他将外套反穿,才捡回一条命。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感慨道。

“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行为”

“不把心思放在发表论文上,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跟板块较劲、跟地震较劲,就是在跟自己的前途较劲。”因发现不少高原地理现象无法用西方板块学说解释,李德威重新提出“层流构造假说”,但很多人斥之为“天方夜谭”,也有人暗地里说他傻。

不过,32岁就破格晋升教授的他,从不在乎闲言碎语,更不愿随波逐流。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花上数月在高原奔走考察,“我决不会为了评职称,放弃创建自己理论的梦想”。李德威不是不知道如何容易发文章,他深知“当科学钻入名缰利锁,失去畅想空间,就很难有真正的重大创新”。

“在学术讨论中有点‘另类’,谈问题、挑毛病时直截了当,不怕伤和气、伤面子。”李德威曾给人留下“不合时宜”的印象。

“他对真理有执着的追求,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行为。”知名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尹安说,“地质界失去了一个把一生贡献出来的杰出人才。”

从大地构造预测成矿,到地震预测,再到固热能,李德威的每项研究都与国家战略需要息息相关,至于功名利禄,并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潜心研究青藏高原大半辈子,李德威坚信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藏高原的理论创新将打开我国干热岩事业新局面。”

为了这个目标,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李德威都未敢停歇。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

这一次,李德威被同事、学生们带上了雪域高原。“李老师,您可以在这里快乐安心地寻找矿产、勘探地热……”众人轻轻捧起花瓣拌和的骨灰,撒向缓缓流淌着的拉萨河。骨灰一半落葬湖北老家,一半撒葬青藏高原,是李德威的心愿。



[责任编辑:李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