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找回乡村教师管学生的“胆”

2019-01-29 14:56: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半月谈网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乡村学校的课堂秩序、校风校纪成了问题:老师对学生不敢管、管不了,管多了家长到学校骂老师,甚至有老师被气哭、被气跑。少数地方课堂上甚至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有心学习的孩子不得不纷纷逃离,留下的学生更难管教,个别乡村教师的成就感、价值感被消解消耗,从不敢管变为不想管……

乡村教师管学生的“胆”到哪里去了?报道总结认为,“工作辛苦没成就感”、家长不配合、学生不尊重,是乡村教师群体较为普遍的感受,也是他们管不了、不敢管的重要原因。这三个原因,如果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个体尊严、成就感的缺失和外部环境的不理想。身在乡村,本就与理想生活存在落差,再缺失了尊严和成就感,外部环境的稍微刺激,都可能会引起一些乡村教师敏感的反应。

换句话说,多数教师不敢管、管不了、不想管,更多的是个人心理上的问题,但如果不解决相应的外部环境,这种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乡村教育的大环境大趋势暂时无法逆转。因此,要找回乡村教师心中的“胆”和手中的“戒尺”,提高教育质量,让农村教育真正成为农村孩子摆脱命运循环的公共平台,需要的可能是乡村教育理念和实践上的更深刻变革。

首先是要把乡村教师的心理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其实,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的顽皮都非常正常,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顽皮,决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因为某个家长的一次不理解或者几个学生的“不尊重”就放弃整个班级的教学纪律,更大的问题在于老师,而不是顽皮的学生或“不配合”的家长。教育一词,教为手段,育为目的,孩子到学校来,就是进行全方位“教育”的过程,也是矫正部分行为不规范孩子,让他们言行举止符合一个正常合格的人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顽皮甚至顽劣,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书”来实现“育人”的目标。

其次是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报道中举例,“当老师的工资还不如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因此老师在一些高年级学生面前缺少威信,甚至被学生嘲笑。老师在缺少了尊严感的同时,也淡化了责任感。一些乡村教师本就有与城区教师相较的心理落差,如果再与所在乡村普通民众形成经济落差,并因此而被学生“看不起”,教师的心理状态就更不容易正常化,何谈对学生逾矩行为的平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任何行业从业者获得感甚至尊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显然应当成为各地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再其次是科学规范外部环境。以并校为例。集中办学校本是一个节约教育资源,实现乡村学校规范化管理,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措施。但是,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应当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进行调研分析,而不是进行一刀切式的合并。我见到一些乡村小学,原本学生总量还不错,但当地将低年级留在原址,却将高年级学生合并到乡镇行政中心,留下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也相对比较懈怠。

这涉及教育规模环境效应的问题。在一定的规模环境下,学校的氛围更加浓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努力,而学校的管理也会更加规范。当原本有较多学生的学校,一下子减少一半以上的学生时,教育环境氛围受到严重影响,老师的心态上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而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相应降低。

最后,是如何让社会和家庭进行教育配合的问题。在社会上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应当融入到社会基层治理之中。比如村一级的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应当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教师有地位,受尊重。而学校则应当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乡村学校抱怨农村家长不会配合、不会教育孩子并没有什么用,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成为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学校,逐步提高家校互动的质量。

实质性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将尊师重教观念融入基层治理,外部环境条件科学化,内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平常心,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让乡村教师找回想管学生、敢管学生的胆,乡村教育才有发展的希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莹]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