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同向而行

2019-09-20 14:40: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半月谈》近日报道,老师和学生,本是一对亲密的矛盾体。但随着“00后”走进大学,不少教师发现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失灵”,师生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疏离。学习面前,学生经常“不感冒”,老师则感觉力不从心,甚至出现本领恐慌。由此,引发了“学生很‘佛系’,教书像暗恋?”的讨论。

师生关系是高校里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事关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一些极端案例,也表明师生关系若持续紧张,学生不光学不到知识,还有人格扭曲道德滑坡之虞。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当下高校师生互动模式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时间投入受限。国内高校里,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课是课堂教学的普遍形式。此类课堂里,教师能组织起有效教学已是不易,很难与学生进行大范围深度交流。而大学的排课又与中小学不同,中小学生每天都能见到主要教师,高校学生则只有在每周相应课时里才能见到任课教师。此外,有的教师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在讲台上投入时间不足。从这些层面说,高校校园里师生相处的时间天然存在弱化趋势,而亲密关系的形成,恰恰需要时间成本的投入。

更何况,高校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更为立体。有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对教师帮助自我身心成长的需求,丝毫不亚于知识的获取。然而有的教师或者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自己囿于知识传授者的位置,或者由于自身素养有欠缺,无法扮演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2017年年底,某高校学生跳河轻生。此前一段时间,他多次向导师倾诉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并寻求帮助,导师却始终没有重视,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这一极端案例给高校教师提醒,教师在学生心中,绝非只是个“传道授业”的“经师”。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敏感,被学生悄无声息地疏远也绝不会是个意外。

但若据此把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责任全归于教师,又未免太过于偏颇。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有云,“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点明了大学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两个要素:参与者是学者(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两者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即寻求真理之事业。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朴素又强烈的愿望。如果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没有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大学的宽松氛围里疏于自律耽于玩乐,在自我成长的追求中不思进取,对教师的积极性也会是不小的挫伤。

大学里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与教师的交往,其实已经属于成年人交往的范畴。成年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价值观上的交往。大学生可以年轻、社会经验欠缺,可以学生气浓厚、人格有待健全,但无论如何,他们已不是孩子。在大好年华里,他们应该努力表现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追求自律,追求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教师来说,他们展现给学生的言传身教,同样应该如此。师生双方在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上可能有很大差距,但在基本面上,两者应该有共鸣。

纪录片《河西走廊》曾讲了一个和师道有关的故事:东晋时期的大儒郭荷躲避战乱,迁入张掖郡马蹄山下安居。河西士子慕名前来,其中一名叫郭瑀的学生尤得郭荷喜爱。其中有一幕经典镜头:郭荷江边垂钓,风尘仆仆赶来的郭瑀终见大贤,俯身便拜,郭荷含笑抚须。接着镜头一转,郭荷、郭瑀已在江边并肩垂钓,以此寓意名师终得高徒。

这经典一幕,还原了如画山水中师生亲密无间、共同修行、传继往圣绝学的浪漫场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铭刻着对田园诗般师生关系的神往。时代变化,当代的师生关系当然很难复刻古时的场景,但其中的精神内涵,仍然值得今天的师生们孜孜以求。(记者 高毅哲)

[责任编辑:张青]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