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河南郑州:试点先行,“一村(格)一警”筑牢社会稳定根基

2019-03-13 09:12:01    来源:中国网    

五年前,河南省公安厅党委紧扣时代脉搏,围绕警力不足、基础不实、防范不牢、服务缺位等基层基础建设难题,开创性提出建立“一村(格)一警”警务机制,以郑州为试点,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五年来,从问题到破题、从成效到长效,郑州市公安局秉持“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工作理念,以“一村(格)一警”为抓手,创新警务模式,拓展警务手段,提升警务效能,形成了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党建引领,耕耘社区警务的“责任田”

在全市优化整合2216个基础网格,升级改造768个警务室、3540个警务工作站,839名社区民警、3643名社区辅警下沉作业,实现“一格一警,网格布警;一村一警,村村见警”。

“要把党建工作延伸到一线、扎根到基层,推动公安基层党建与村(居)两委融合。”郑州市公安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局外事”变成了“分内事”。全市706名党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村委)副书记,发动依靠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社会矛盾、查找执法漏洞、夯实警务基础、提升打防能力、服务温暖百姓、巩固基层政权,切实将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基层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许多社区(村委)以往的难事得到了有效推动。

群防群治,画好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全市组建基层治理组织2.5万个,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7万起、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4.3万条,成为助推平安和谐的‘新警力’。”这是郑州“一村(格)一警”组织群防群治的成效。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始终坚持“社会治安社会治”,党政统筹、依靠群众、源头预防、依法治理,充分发挥警务工作站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法治公安”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四定四包”化解机制、风险隐患“动态清零”排查机制、社会治安“立体防控”联动机制、法制宣传“六进五包”走访机制,总结推广“345”矛盾联调化解法,全面推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激活了社区警务末梢神经,奏响了共建共治共享“大合唱”。

明责减负,当好百姓身边的“邻家警察”

新密市、新郑市是郑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今年以来,两地探索推行了“两队一室”勤务模式,综合指挥室可视化指挥调度,社区民警“专心、专职、专岗”从事基础防范,案侦民警围绕“民生小案”重点攻坚,实现了精准打击、精确预防、精细执法、精心服务,两市刑事发案同比分别下降31%、19%。

为最大限度为民警明责减负,郑州市公安局制定下发了《“一村(格)一警”工作三年规划》《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十项规定》《社区民警(辅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持续推动人员、装备、制度、机制、执法、保障全方位的规范化建设,保障“一村(格)一警”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带动社区警务从老百姓身边走进了老百姓心间。

“脚板+科技”,插上平安建设“腾飞的翅膀”

“我们先后与腾讯、华为、阿里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智引力,积极推动社区警务与现代智能深度融合。”郑州市公安局一位民警表示,郑州市公安局牢牢把握大数据战略,大力践行“脚板+科技”理念,为平安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力推广社区警务智能工作平台,依托警务通实现“精准掌握情况、自主调用信息、自动生成表格、自动完成考核”。研发风险隐患动态管控系统,基层民警可以随时采录情报信息、接收预警推送、开展化解处置。加快实施“雪亮工程”,建成一级视频监控3万余路、联网社会资源7万余路,从中侦查破案8917起。制定全省首部地方标准《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倾心打造智能安防小区200余个。

民意导向,开通民生警务“直通车”

事关民生,再小都要认真办。工作中,郑州市公安局紧紧围绕“人民满意”这个评判和衡量警务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一村(格)一警”实践中充分体现“精准公安”的精神内核。

紧盯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影响社会安全的“大案”和危害政治稳定的黑恶“毒瘤”,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和乱点整治,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5.28%。推出涵盖7个警种的“就跑一次”事项24类97项,研发警务自助服务一体机,网上办、就近办、简化办、自助办,老百姓到公安机关办事办证跑趟次数下降了70%以上,更加省时省心省力。推行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法信息公开,特定当事人能够实时查询案件进展、监督评价民警的执法行为,以最大的公开促进最大的公正,倒逼公安机关提升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质量。

郑州市公安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深化提升“一村(格)一警”,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郑州市公安局将以深化提升“一村(格)一警”为抓手,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切实为出彩河南公安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前行。(张沙沙、袁向红)

[责任编辑:徐铭扬]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