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农民讨薪被拘留死在派出所 官方公布监控录像

2019-07-03 10:2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们看见 我们相信

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瞳孔,抵达视网膜,视神经通知大脑,于是我们“看见”。

看见红颜色,看见五角星,看见孩子们在笑,也看见世界的凹凸。

人类的眼睛,大多生来就能被同类的伤口触痛。6月底,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放射着一种“刺目”的光。

小男孩捧着黑白遗像,身旁女人脖子上挂着巨大的、遮盖了她大半身躯的海报,上面写着血红的“还我公道”。

画面里,母子俩用的是一种极为古老却从未消失的方式,两人身后,是现代都市平坦的马路、精致的建筑。

根据海报上的文字,2019年5月30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农民张关利讨薪被拘留,最后死在派出所。他们认为没得到公正对待,才走上街头伸冤。

这张不知来自何处的网络图片,因为媒体人的介入,逐渐丰满起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核实,越来越多的眼睛感到刺痛。6月28日,巴彦淖尔五原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110指挥中心接到报案,有人在建筑工地闹事,关掉电闸,处警人员将闹事者张某带回派出所,张某在候问室提出要吸烟,被拒绝后用头撞墙,经抢救无效死亡。

尽管10年过去了,有一个词还没有被公众遗忘。年轻人在看守所被牢头狱霸活活打死,公安机关不经调查,以“躲猫猫死”搪塞了之。后来,随着舆论发酵,真相出水,相关执法人员也被依法处理。

那是民意的高光时刻,也是法治的一道伤痕。它提醒我们的执法者,触及此处,务必小心。

农民工之死,一份态度冷淡、细节模糊的“撞墙死”警情通报显然无法成为真相的等价物。一边,是网络聚光灯将底层之苦照得雪亮,另一边,则是云里的态度,雾里的事实。

每当夜晚降临,小孩子总觉得床下有怪物。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人就会格外恐惧。视域缩小,未知会变得很大,警惕感上升,攻击性就变得很强。这是人的本能,也是无法改变的规律。尊重人的规律,便很容易得知,所谓一览无余——公开的信息越多,能揣测的空间越小。比起回避,坦荡才是避免委屈最好的手段。

不久前,五原县公安局对媒体公布了张关利在西环派出所候问室撞墙的监控录像。就这段画面显示的影像而言,他的确是自己两次撞向墙面,然后倒地。

眼睛看到这些,人心的猜忌就少了很多。当时没有人殴打胁迫张关利,不论“撞墙”是不是致死原因,至少是发生过的事实。张妻称丈夫那晚喝了酒,网络中也开始出现理解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声音。

这世上的事,谈及负责,往往不是只有一口锅而已。事情在发生、发展、转折、迂回、激化……多个节点上,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都对结果产生影响。不是说出了人命,还是弱势群体,问题就一定出在强势的执法者身上。譬如张关利一案中,他喝了酒,他撞了墙,律师也表示他存在“过错” 。在依法对事实进行认定,对责任进行划分之前,不要简单地将国家机器和民众个体涂成一黑一白,对立起来。

当然,以上的“理性”有一个构成要件,那就是信息公开。要是我们没有看见监控录像、调查进展的话,“情绪”会一直燃烧。

如果说人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生物,那么制度要做的,就是试图应对所有的“随机事件”。

张关利会酗酒闹事,会自伤自残,但正如张的律师所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醉酒的人违法的,应当给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这的确是既尊重个体利益,又维护公共利益,既彰显法的精神,又充满人味的法律规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玩忽职守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属于渎职罪。

公开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张关利第一次撞墙后,一位民警打开了候问室的栅栏门。紧接着张关利第二次撞墙倒地,民警转身离开,随后数位民警来到候问室查看。

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情况是,派出所对醉酒人张关利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性措施”?他为何忽然撞墙?他倒地后,民警从转身离开到带人赶来,花了多长时间?此后的抢救是否及时、得当?

有的人喝醉了,进屋关门,就算是保护。有的人喝醉了,拿绳子捆才算是“保护”。民警面临的判断题难度极大,那是对人的判断。在这种场景下,排除“错误选项”的工作不应该交给变量“经验”,而应该交给常量“制度”——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基层派出所难免面对醉汉,如果能设置隔音、软包的隔离室,就能有效避免他们自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别变成熟视无睹,而是要随着样本数量累积,注意到更多的可能,兜住更多的“底”。

我们的眼睛看见水波翻涌,脑中便激起对风的想象。监控画面中,那位民警和张关利到底有过什么交流,我们要知道。我们看见民警在有人倒地后缓步离开候问室,满心质疑他对生命的漠视,我们要听他说真相。张关利的尸检报告应该被及时公布,死亡时间、致死原因,我们都要看到。

此刻,眼睛需索着更多的信息,真相的画面越满,细节越真,留白越小,猜疑就越少,归责就越清晰,结果就更合理。

这样就足够了吗?

不。还远远不够。

我们看见了那张照片,最早介入这起事件的媒体人表示,“不做点什么,我没有办法直面这对母子的眼神”。如果照章办事走流程,按部就班付工资,一个农民工为何要灌了黄汤,冲到建筑工地拉电闸?如果孤儿寡母被妥善照看,耐心应对,一个母亲,为何要让孩子当街喊冤。我们的眼睛看见这一切,不只要看到锅,还要穿过锅,看到底。

毕竟,我们的眼睛恐惧黑暗,但总有夜行的猎食动物,热爱并适应它。

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