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城里人都抓狂的垃圾分类 她推广到了村里

2019-07-10 09:50:19    来源:大河网     

城里人都抓狂的垃圾分类 她推广到了村里 “袖珍村”因她而蝶变

□河南日报记者张建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修乐

一个总共不到100户、300位村民的“袖珍村”,自2016年开始,就坚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使曾饱受垃圾困扰的小乡村,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小花园”。7月5日,记者走进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邢铺村大王庄自然村,见证了这个小村的“蝶变”过程。

垃圾分类的发起者、今年34岁的村民李发珍是广西桂林人,2012年,嫁给曾同窗共读的大学同学后,她告别了山清水秀的故土,来到了爱人的家乡大王庄村生活。当时,由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大王庄村正面临着垃圾围村的窘境,垃圾堆得多了,就时常有人焚烧,呛人的黑烟、刺鼻的气味让李发珍焦虑不已。

“我自己不想、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李发珍说。但是,怎么阻止村民焚烧垃圾?她从网上、书本上查找信息,学习借鉴金华“二次四分法”,决定提倡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为农村垃圾找到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想要做好垃圾分类,一是要提升村民意识,二是要解决经费问题。李发珍开始挨家挨户地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经过一个多月的游说,终于征得了大伙儿的支持。

于是,在她的建议下,每户参与“垃圾分类”的村民,都在自家门口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标着“可沤肥”,一个标着“不可沤”。“之所以没有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是考虑到农村人对沤肥很在行,按照这个大家更容易区分。”李发珍解释说。

垃圾分类后如何处理?李发珍通过微信朋友圈,筹了2000多元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又花800元在村里雇了一位村民当保洁员。每天下午,保洁员骑着电动三轮车,将可沤肥的垃圾拉走,集中发酵好后,给村民用来种地;可回收的瓶子、纸张、金属等垃圾,他自行收集卖掉换钱;最后,无法处理的塑料袋、食品包装袋,则拉到村口的垃圾桶,由曹镇乡统一送进城市现有的垃圾回收体系处理。

这些办法很快见到了成效,全村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约50%,而占农村垃圾相当比例的厨余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达到了垃圾减量化目的。

然而,“垃圾分类”的启动资金是李发珍自己筹来的,要想长久进行下去,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给。在垃圾分类中受益的村民一致同意每个月每人出2元钱,用以支付保洁员的工资。

就这样,几年来,大王庄垃圾分类的运行经费完全来源于自筹,村民交垃圾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践行“污染者付费”的理念。而这样的理念逐渐被村民所接受。“俺两口子一个月也就交4块钱,家里垃圾天天有人帮我们清,村里垃圾堆没有了,一出门就是新鲜空气,俺是打心眼儿里高兴。”70多岁的村民安芝说。

因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2018年,李发珍被共青团平顶山市委评为“鹰城环保攻坚新青年十佳标兵”;2019年,她又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李发珍带着自己摸索的经验,在我省以及北京、河北、广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做了多次分享,“希望能用我的经历,可以给更多想要做垃圾分类的地方一点儿帮助”。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