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规范地名应是城市法治的常态

2019-06-24 13:39:29    来源:北青网    

一城一地,城市建筑或小区应有规范的名称。否则,就会带来城市管理的混乱以及市民生活的困扰。可见,规范城市地名是体现城市治理和法治水平的重要参照。

据新华社报道,一份涉及深圳多个地产项目的“需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清单”近日在网络流传。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2日晚对此回应,本次整治的重点为预售楼盘不规范地名使用和道路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原则上不涉及不动产权证、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照的变更。

此举释放了三个信号:一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更能激发公众注意并引起治理者关切;二是网上流传的“需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清单”不管是否和“官方版本”存在差异,凸显社会公众对“不规范地名清单”治理的渴盼;三是治理“不规范地名清单”原则上采取不扰民、不浪费行政资源的方式。因此,“不涉及不动产权证、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照的变更”,对个人、市场主体和治理者而言堪称三方利好。

深圳多个地产项目因“大、洋、怪、擅自更名”而被列入整治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房地产预售现场推广名和广告及建筑物标牌使用了与批准标准地名不一致的名称。例如,标准地名为“勤诚达乐园”的项目,使用了非标准名“勤诚达·前海世界”,不规范类型被列为“大”;标准地名为“益田假日府邸”的项目,使用了非标准名“益田米兰公馆”,被列为“洋”等。按照清单所示的整治意见,这62个项目均需清理非标准地名的相关标志和相关宣传,重新设置标志。

上述不规范地名存在的“大、洋、怪、擅自更名”,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出现过。楼市竞争激烈,楼盘起名也成为地产商挖空心思讨市场彩头的关键。“大、洋、怪、擅自更名”成为各地楼盘的常态。楼盘起名的花哨与不规范,已经变成了全国性流俗。由此亦滋生了楼市营销宣传的衍生市场,一大批楼市营销公司,披着文化的名头,用形形色色的起名方式,制造哗众取宠的市场效果。有些楼盘名字,不仅是大、洋、怪,而且不知所云,不过是汉字的堆砌,或者是对汉语成语的谐音再造。

市场汹涌之下,资本必然附庸风雅,消费端对好名字的求吉利、讨彩头需求,更激发了供给侧在楼盘起名上的越走越远。不规范地名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中国楼市的怪现状。由此,也在市场两端衍生了所谓的风水文化。讨彩头、求吉利,无可厚非,但若被资本绑架而追逐市场流俗,浮华之风和矫饰文化就会应运而生。若只是市场流俗,不违反法治原则和市场规则,也就罢了。若正常备案的名称弃之不用,而用“大、洋、怪和擅自更名”的方式去追逐商业利润,则不仅违法而且坐实资本贪婪之名。所以必须要整治,回归原名。

市场主体,尤其是房地产商,按照正规程序备案的楼盘名,这是制度性的正名,也是市场化的“名正”。用此名进行文宣营销,也许不会激起太多的市场浮躁效应,但由此形成的市场供给与需求链条,不会带来楼盘名称的混乱,也不会对消费者带来误导,更不会引发城市治理的麻烦。更广泛而言,在城市交通、地图设计、道路规划等方面,也不会带来诸多问题。

所以,不合规的楼盘地名,不规范的地方称谓,不管名字多么大、多么洋、多么有个性的“怪”,都不能在市场存续下去。规范城市地名应是城市法治的常态和城市治理的日常。楼市上喜欢讲求浮华名字的开发商们,不求流俗之虚名俗名,追求文质相符的实名,才是市场竞争的应有之义。

规范地名也要讲求策略,顺应约定俗称。有些城市地标,虽然有其本名,但在市场和民间形成了约定俗称的名称。这不是资本的刻意,也不是利益的强求,而是市场的选择和民间的确认,这样的规范地名应该保留,但也要接受约定俗称的名字,如广州“小蛮腰”就属此例。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