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夕不只是浪漫
牛郎织女的故事如何与七月七日这一天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一起品味——
七夕不只是浪漫
《桐荫乞巧图》,选自清代陈枚绘《月曼清游图册》,细致描绘了宫廷妇女的生活场景。古代七夕乞巧有这样一种方法,即乞巧者将一束银针撒入水中,观看银针排列出的图形,图形越好看,乞巧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幅图柱前几位妇女,围着一只碗站立,齐齐望向碗内,应该看的就是银针排列出的图形。
说到七夕,人们总会想起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传每年七月初七,人间喜鹊便飞到银河上架起鹊桥,平时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得以重逢,诉说别离之苦。除了寄托着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七夕节也蕴含着男耕女织、勤劳持家的传统文化内涵。
七夕起源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而关于牵牛织女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中的“汉”就是银河,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南箕、北斗都是星名。诗人怨织女织不成锦缎,牵牛不能拉车载物,由此可见,至迟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命名了牵牛、织女二星,而且把织女星想象成一个纺线织布的女子,把牵牛星想象成一个牵牛郎,也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牵牛星还没有人格化,只是一只驾车之牛。虽然在这首诗中,我们没有看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却也能遥想到远古时代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
那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又怎么会与七月七日这一天联系在一起呢?有学者认为,“七”在周易的封爻辞中有反复、归来的意思。在后来的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与“七”本身具有的内涵或有一定关系。古代典籍关于七月的天象提到“初昏,织女正东向”,七月的黄昏,人们仰望星空,便会看到明亮的织女星最先出现在深邃的天幕上,而牵牛星位于织女星东方稍偏南的地方。两颗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此时,暑气渐消,天气转凉,人间织女开始纺线织布,准备寒衣,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和严冬。古人根据物候与星象确定时令,到了七月,就意味着到了女工夜绩的时节,织女们一边劳作,一边浅吟低唱,思绪里兴许会闪现出自己的丈夫或情郎吧。大概天上牵牛织女星的相守相望,正是民间百姓对夫妻同心、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情投射。
从西汉时起,记载牛郎织女故事的文献大量出现。《史记》载:“织女,天女孙也。”这里的“孙”是“名”的意思,也就是说,织女是天帝女儿的名字。《淮南子》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模仿牵牛、织女二星隔着天河遥遥相望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像。《关辅古语》中说:“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发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魏晋南北朝时,曹植的《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南朝殷芸笔下的牛郎织女故事就更加生动了:“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在不断演进,有学者认为,到了唐宋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才逐渐定型,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经典传说。
穿针乞巧
七夕乞巧之俗产生于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彩女也就是宫女,她们在七月七日当天穿针以显示针织技巧,以此祈求擅长女红。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穿针乞巧之俗的记载。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七夕聚会之时,陈设瓜果祭献,以表达对织女星的崇敬之情,祈求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
乞巧之俗到了唐代更为兴盛,《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对于当时的热闹情景,我们还可从不少关于七夕的唐诗中得到印证。祖咏的《七夕》写道:“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七夕这晚,少女们争相向织女乞巧,即便夜色已深,少女们仍兴致未减,至于谁乞巧成功了,明天咱们来比试比试针线活才知道。当时,在人们看来,这个节日应该是属于女性劳动者的节日吧。乞巧不仅仅是祈求精通女红,还应有希望自己更加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以及凭借自己的勤巧当好贤内助的朴素愿望,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夕夜,与穿针乞巧比较接近的习俗还有守夜乞愿。当晚,人们仰望夜空,“待看星桥夜渡云”,并对着牵牛织女星许下心愿:有人乞富求子,还有人祈盼拥有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曝书晒衣
七月七日曝书晒衣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古书记载:“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说当日“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书籍与衣服被虫蠹。
说到曝书,东晋王隐所著的《晋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司马懿以患有风痹病为由,婉拒曹操征辟,后来曹操命人暗中去调查,发现司马懿七月七日还在家中晒书。得知真相后,曹操再次遣人征召司马懿出仕为自己效力,并且放出狠话:“若复盘桓,便收之。”无奈之下,司马懿惧而应命。
《世说新语》中有两则关于七月七日晒衣曝书的故事也颇为有趣。一则是阮咸晒衣的故事:“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仲容即阮咸,阮步兵即阮籍,阮咸对于有钱人家借晒衣夸富的风气极为蔑视,七月七日他挑了一件自己的破旧衣服来晒,故意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以讥讽时弊。还有一则“袒腹晒书”的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把晒肚皮说成是晒书,以此表明自己博览群书、满肚子都是学问,虽然有些清高自傲,却也透着几分可爱与幽默。
据说,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因此这一天除了有“拜织女”的习俗外,古代读书人还有“拜魁星”之俗,以期能“一举夺魁”。此外,有些地方还有观巧云、做巧食、吃巧果、为牛庆生等习俗。这些七夕习俗都很接地气,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在仰望星空,给儿孙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既有对美满姻缘、丰衣足食的祈望,也在其乐融融中将忠贞不渝、淳朴善良、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印刻在了记忆深处,如此一代代传承下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至今依然散发着特有的文化魅力。(翁宏业)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