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广东深圳已是繁花似锦,记者走进位于南山区西丽街道的留仙文化园,在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创园区内寻访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中国满绣博物馆。
建起这座博物馆的正是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如果从她6岁跟随姥姥学习靺鞨绣算起,这已经是她从事这行的第35个年头了。靺鞨绣作为满族刺绣的重要组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被誉为“指尖芭蕾”的刺绣技艺重焕青春,也让孙艳玲从一名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发展成为1372名绣娘团队的带头人。
一针一线让古老技艺活起来
“姥姥做了一辈子刺绣,手艺非常好,左邻右舍都愿意找她做活儿。”孙艳玲回忆道,儿时的她从帮忙穿针递线开始,逐渐掌握了靺鞨绣传统绣法。
靺鞨绣所用的原料是东北特产柞蚕丝,与细腻柔美的桑蚕丝相比,柞蚕丝的纤维更粗,呈现的绣品能够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刺绣技艺的日渐成熟,孙艳玲巧妙地利用了柞蚕丝的特性,改良出“三角针”的针法:经多层叠加、丝丝并股、分层掺色,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她还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东北冰雪景观为主题创作出一批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刺绣作品,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大奖。
让满族刺绣走得更远
孙艳玲告诉记者,在十几年前,她的刺绣作品销路很窄,带的徒弟也因没有出路而转行谋生。2008年对她而言是个转折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孙艳玲带领团队参加了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第一次让满族刺绣走出了小作坊,接受了市场的考验。
2010年,跟随上海世博会的脚步,孙艳玲带领满族刺绣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孙艳玲在黑龙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刺绣培训,培训人员包括下岗失业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残疾人,每人每月收入平均能达到3000元。“事业的蒸蒸日上让越来越多的绣娘过上好日子,这让我感到欣慰,也更加充满干劲儿。”她说。
2016年11月,国务院提出黑龙江与广东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国家政策为两省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平台。借着这股东风,不惑之年的孙艳玲开启了二度创业,她在深圳组建了刺绣设计和产品销售团队,与牡丹江的生产基地强强联合。广东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氛围深深触动着孙艳玲,让她通过梳理两地优势,寻找互补领域。“依托深圳的技术人才资源,让满族刺绣走向世界”是孙艳玲心中美好的愿景。
近年来,在孙艳玲的带领下,满族刺绣开始逐渐由本土迈向国际,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先后进入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
与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本土特色
孙艳玲的家乡牡丹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镜泊湖、雪乡等知名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靺鞨绣这项古老的技艺,孙艳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区和镜泊湖景区建立了两座靺鞨绣博物馆。几年来,博物馆的展品从几百件增加到数万件,小小的博物馆成了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大讲堂”。
去年,孙艳玲在深圳成立了满族刺绣研究所,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非遗手工艺品牌。为研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她不断寻求突破,带领团队设计出荔枝造型的胸针,迎接一年一度的深圳南山荔枝节……
在成为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后,去年孙艳玲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让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也坚定了她对非遗传承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牡丹江,她与7所院校达成合作关系,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孙艳玲表示,搭载着深圳这趟开放包容的列车,让她更加坚信满族刺绣将会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