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让边远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更精彩

2019-03-12 10:53:59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止于物质条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培植地方特色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逐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围绕如何让边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有保障、更精彩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想要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的故事曾经家喻户晓。如今,50多年过去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库尔班·吐鲁木的曾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说起身边丰富的文化生活,难掩兴奋:“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天天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大家唱歌跳舞、读书看报,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给更多的百姓。”

如今,在边远山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贯通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成1.1万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0%。基层文艺团体进行巡演时,注重发挥文化扶“智”且扶“志”的作用,把党的惠民政策通过小品、快板等形式送到群众身边。

“只长庄稼的土地依然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从一名农村妇女到“草根”作家,再到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组建了4支文艺队,还在玉池村办起“泥土书香读书社”,吸引了村里47名中年妇女参加。

在宁夏,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到文化大院,从村民示范性文化室到民间文艺团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些平台和载体正在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宁夏已实现606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对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

马慧娟代表建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覆盖城乡的基本文化服务,要服务于5个“全民”,即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全民普法,真正让基层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服务每一个群众。

2.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近年来,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大抓文化建设工程,举办文化工作者培训班、组建文艺表演队、送文化下乡……各地5.6万支工作队积极开展庭院宣讲、节庆联谊等活动,组建了篮球队、合唱团等文体队,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弹起来。优质文化资源不断延伸至基层,让爱好文艺的村民有了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提高的机会。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富春丽代表说,文化活动的开展,让不同地域的“亲戚”相互走动相互帮助,不同民族的同胞交往交流增进感情,亲如兄弟姐妹,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宁夏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实现每年送戏下乡1600场以上、开展广场群众文艺演出1500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4万场以上;持续开展“欢乐宁夏”“清凉宁夏”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零门槛开放。

广西以“一村一场文艺演出”为目标,各级文化系统通过上级派送、乡镇组织、村级自筹自演等形式,每年组织2万场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举办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让文化之根深植百姓心田。

“对于基层边远山区,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委员建议,要让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不仅要将精神食粮送到田间地头,还要在基层“种文化”,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让文化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实现自我涵养、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能向专业演员们学习、同台演出,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说,前不久,新疆文化和旅游厅邀请专业演员到村里开办舞蹈培训,深受群众欢迎,学生们更是争相参加二胡等乐器培训班。

库尔班·尼亚孜代表建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入到小学教学中,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只有从小抓起,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大树。

聊微信、刷抖音,这是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农民对互联网的全部认知。马慧娟代表说,村里通网了、手机联网了,不能仅仅用来网购、网上缴费、掌上办事,还应该把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她建议,调动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加大对移动互联网优质内容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地域乡土文化的生产建设,使之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此,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7年,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共培训了125位各类非遗技艺传承人,成立了40余家工作坊。这些学员回乡后也成为当地非遗传承领头人,发展培训学员近千人,使得一些濒危非遗技艺的传承重燃希望与生机。

“少数民族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老旧的技艺无法适应现代发展需求,一些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艺术院校,培养非遗传承人迫在眉睫,我们责无旁贷。”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代表说。

郑军里代表建议,要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惠及更多人民。

[责任编辑:徐铭扬]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