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策划推出第一届“国际水墨大展”,到1998年将该展引入深圳并确立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已伴随该展走过30个春秋,也经历了中国水墨艺术快速发展的30年。在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开幕之际,记者专访了董小明,以期探讨双年展模式对中国水墨艺术的推动与发展。
美术文化周刊:您如何看待当前水墨艺术的发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当下任务是什么?
董小明: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当今画坛上仍然呈现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传承还是变革,都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一伟大传统的关怀和敬意。也正是由于艺术家们的不同诠释和表现,使它成了我们这一时代最具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我们今天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画正经历着发展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引人思考的一个时期。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源起于1988年北京和1992年深圳的两届国际水墨展,1998年起确立由深圳市政府主办。之后,“双年展”和相伴而生的“深圳水墨论坛”一起提出了一系列把握当代水墨艺术发展脉搏的前沿性课题,成为一项常设性的国际艺术展览和学术盛会。而今天,面对众说纷纭的水墨画坛,我们认为,重视理论研究、增强学术内涵,已成为“双年展”发挥其推动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和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作用的当务之急。
美术文化周刊:“双年展”模式对推动中国水墨艺术革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董小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敏感于时代发展的深圳艺术家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城市山水画”这一当代中国画革新的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水墨与都市的关系。多届“双年展”持续以“水墨”与“都市”为题,深入和拓展了这一艺术实践,在全国画界乃至众多海外艺术家中产生了反响,拥有极为广泛的艺术实践群体。比如,第五届“双年展”期间举办的“全国城市山水画展”,有2000多件作品参选,冲击了传统山水画长期远离现实的消极状态,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而且创造着表现现代都市的新的水墨语言。
同时,我们也始终在研究传统中国画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可能,重视其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新水墨建构中的传承和重要价值。历届展览的“笔墨在当代”“笔墨传承”“笔墨新境”“水墨型学·笔墨概述”等课题,审视笔墨及其承载的传统元素,进而引发我们对水墨革新和传承相互关系的深入思考。
美术文化周刊:“双年展”的国际性是如何体现的?它对推动水墨艺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董小明:作为国际性大展,“双年展”先后策划了“韩国现代水墨”“新加坡现代水墨”“日本现代水墨”等专题展,举办了“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等专题讨论,数百位海外艺术家、理论家和策展人热情参与其中,发挥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水墨艺术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的良好作用。30年来,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位艺术家的数千件水墨作品参加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今天,这些作品已成为一份丰富而完整的水墨艺术时代样本,为我们展开了水墨艺术当代发展的壮阔画卷。(高素娜)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