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声明

阿富汗“国家宝藏”里的中国印记

2019-05-07 14:37:58    来源:北京日报    

日前,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现场,观众们沉浸在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中。展览中230余件珍宝展现了“古文明十字路口”阿富汗文物的厚重底蕴。 和冠欣摄

“器服物佩好无疆”,一场阿富汗国家宝藏的展览,主题却引自中国古老典籍《穆天子传》。这是一场体现文化融合交汇的展览。

从4月中旬起,作为亚洲文明联展的分展,充满异域风情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至今已吸引约1.4万人次参观。

本次展览展出阿富汗珍宝共230余件(套),按四个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来划分单元,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4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汇的见证。它们均出土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前,战争期间因藏于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秘密金库中而得以幸存,并于2003年重现天日。

“器服物佩好无疆”,取自中国的古老典籍《穆天子传》。据记载,周穆王曾到西方巡游,除了拜谒西王母,还见到许多西方的奇珍异宝,并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它们。展览总策划、清华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古老的中亚历史和悠久的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本次展品提供了多处文明交汇融合的证据,其中中国元素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例如,在阿伊哈努姆单元,二神驾车图像饰板中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有“母亲女神”之称的西布莉女神头戴王冠,乘坐狮车驶过鲜花散落的石头地,有学者推测,中国西汉晚期开始流行的西王母崇拜可能源自西布莉女神;白色的棕榈叶形瓦檐饰,蕴含与神沟通的隐喻表达,学者认为这或与中国建筑中的瓦当之象征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蒂拉丘地单元,一顶金光灿灿的华丽王冠尤为耀眼,其上对称的拱极形和反旋的涡纹,是早期中国常见的造型纹饰,这表明王冠的设计结构可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一对有着圆形外框,并镶嵌有水滴形绿松石的靴扣,造型别致,背后还可以看到凸起的织物印痕,有学者认为,这是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的工艺制作而成,该工艺最初可能始于战国时代的燕国,一直延续到西汉;另外,在部落的墓地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三枚中国汉代晚期的中国铜镜。杜鹏飞介绍说,“唐代以前古代铜镜非一般人所用,它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充满了文化的含义,反映了贵霜时期阿富汗地域东西方繁荣的贸易,也体现了中国发达的贸易。”遗憾的是,这三枚铜镜已经在战火中销毁,目前仅保留了资料图。

阿富汗宝藏展策展人谈晟广也表示,“展览中的很多文物都有着文化融合交汇的印记,呈现了独特的跨文化特征。比如文物中展出的2000年前的靴扣,背面的布纹来自始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工艺;靴扣上的图案,通过发髻可以看出是典型的中国人形象;而狮子拉战车的形象又体现了中亚文化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四个单元之外,还专门增设单元“阿富汗考古与艺术文献”,多位专家从多个角度撰写论文,大大增强展览的学术性,谈晟广满怀期待地表示,“我们相信,经过重新整理和研究的这批承担了向世界介绍阿富汗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中心之重任的珍宝,会再次散发出全新的迷人光辉。”(任敏 关一文)

[责任编辑:查孟茹]

相关新闻

能源
关注留守儿童
精准扶贫
绿色生活
低碳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