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四川绵阳近郊科学城,我国科学实验用反应堆“中国绵阳研究堆”迎来了一群年轻的“客人”——他们参观了“神秘”的反应堆,聆听了国防科研专家们的“高端授课”。这是一群来自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与核工程专业的“幸运儿”。
“通过这次实践学习,学生们建立了真实客观的堆工程意识,加强了对放射性废水处理和水泥固化工艺的了解,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该校国防科技学院院长段涛说,目前学校在中核集团、中物院等国防科研单位已建立了292个这样的校外实习基地。
如何做好军民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一次地方高校迈向军民融合“深水区”的探索,正在西南科技大学稳步推进。
合作育人: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
10月下旬,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将走进西南科技大学,为学校国防科技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两弹一星”专题讲座。从2000年获批建校起,邀请院士专家为新生上课,在西南科技大学已经是常态。
“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永灿说,学校正不断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新时期借助社会优质资源、提升学校水平、培育军民融合人才提供保障。
国防科技学院今年刚毕业的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学生董雪,已保送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她在本科期间就参与从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放射性废水处理”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而与董雪同专业的大四学生卿琪,在校期间就参与了“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并参研省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篇。
鼓励学生参与军民融合领域的各类项目,在西南科技大学早有先例——该校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等国防特色紧缺、重点专业,自2000年起便推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先后聘请包括22位院士在内的400余名军工单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了国防专业课近30%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一批院士专家参与的“院士、所长课堂”“将军、校官开讲”场场爆满,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
“充分发挥军工科研反哺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以军工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更新,以科研资源服务教学,以军工科研项目带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陈永灿说,目前学校核学科、材料学科等本科毕业设计、硕博士学位论文题目60%来自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部队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
协同创新:从“小打小闹”到“互相促进”
去年,西南科技大学参与的“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目前,运用该成果的一批核电机器人“应急尖兵”,正在核电站内随时待命。
“没有军民协同创新,单凭任何一方的力量,无法完成这样的项目。”学校合作发展处处长朱目成说,该项目自启动攻关以来,学校与中科院光电所、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所等军工科研单位,在装备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
15分钟车程到达中物院、30分钟到达气动中心,过去这短短的“地理距离”,对期盼军民融合的西南科技大学来说只能“遥望”。
“国防军工单位‘活不少、设备好、人才缺’总有我们能够参与的工作。”朱目成说,多年来学校通过从“小打小闹”承担部分军工项目研发起步,通过“点滴积累”不断提升军民协同创新水平,到如今已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泛参与各领域军民科研合作。
2016年,四川首个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落户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先后与中物院、气动中心等单位联合建立了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9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获批科研项目60项,包括“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等重大国防军工科研项目。同时,多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也在学校诞生——全天候激光成像仪被列入四川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氡监测仪、碳气凝胶制备等多项成果,在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转化,科技园已有17家入孵企业被绵阳市认定为军民融合企业。目前,学校正与中物院、航天五院等开展激光清洗、气凝胶在航天器及空间技术中的应用,核素气凝胶收集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等项目。
“谋略”先行:为军民融合贡献智慧
去年4月,《四川省“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通过并实施,成为指导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份绘制未来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正是由西南科技大学牵头编制。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高校,早在2007年学校就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研究等工作。团队负责人兼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勇教授说,由于军民融合研究“门槛”极高,团队在进入该领域初期,收集数据都是难题——2007年开展中国(绵阳)科技城定位研究时,甚至连绵阳市当地的军民融合产业数据,都是通过国家国防科工委解密后获得。
但团队“早参与、早投入、不放弃”的研究,如今已是“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四川获批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后,围绕“军民深度融合”的先行先试如何推开,张勇团队提出了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等5条建议。当年,四川开全国先河,首次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并在认定的基础上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精准扶持和服务。2017年,全国首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四川天府弘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注册登记,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未来四川的航空、航天、化合物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工程,都将得到基金“滋润”。
目前,学校军民融合研究团队已被四川省社科联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军民融合产业研究团队”;去年11月,张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建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成为四川省首批批复设立的22个新型智库之一。(盛利)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