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对面瘫演技、尬戏抠图、数字台词忍无可忍时,“戏骨”们的出现,仿佛已成为国产影视创作翻盘的救命稻草。从争夺流量成唯一指标,到如今只要宣传有“戏骨加盟”字样,便可高枕无忧坐收“品质之作”的口碑,国产影视制作俨然已陷入另一种循环往复。事实上,纵使“流量”褪去,没有精良的制作,“老戏骨”也并非那一剂能为影视创作保驾护航的万能药。
在被“流量为王”深深伤害后,观众们本能地呼唤好演技、好演员。大批实力派演员,也因此重获关注和重用。《人民的名义》《北平无战事》等大量启用实力派演员的口碑作品相继问世,更加深了观众对于“戏骨”的信赖感。但要看到,这些在口碑和热度上双赢的作品,除了演员具备专业水准之外,故事脚本本身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这才是孕育出“爆款”的核心。
当下的电视剧制作,不乏戏骨加盟、实力派演员坐镇的“伪精品”。除了演员表中的“品质保证”,其缺乏考究的剧本和流水线化的制作,依然无法改变作品粗糙的真实面貌。除了观众过高的预期被打脸,“戏骨”们被不当地消耗了价值,也给国产影视创作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害。
观众愿意为真正的实力“买单”,这原本是将国产电视剧创作拉出泥沼的转机。但在目前的创作环境中,纵使在阵容选择上有了从“流量”到“戏骨”的蜕变,但从业者们仍没有意识到,一部电视剧的水准,取决于制作的每个环节。仅凭演员阵容为影视作品“拿脉”,判断指标未免太过片面。
回望2019年刚刚过去的前3个月,无论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甚至网络平台,从《流浪地球》到《都挺好》到《怒晴湘西》,这些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都不是“流量当道”的噱头之作。《流浪地球》团队的四年“长跑”,《都挺好》剧组坚持剧本围读传统,《怒晴湘西》的全实景打造场景,爆款的背后艰辛,都证明了影视制作没有捷径可走。别让“戏骨”沦为下一个“流量”,优秀题材、精良制作才是影视行业发展的唯一良药。
长江日报记者梅冬妮
关于华讯| About huaxun|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华讯公益| 合作伙伴|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hx@huaxunnews.cn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1
Copyright© 2015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